上下滑动阅览 ↕
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,在社会各方的共同推动下,质量认证在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经过40余年的发展,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认证大国,认证证书数量405万张,获证组织数量108万家,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领域,认证机构专业化发展和品牌意识逐步增强。
一是质量认证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。习近平总书记作出“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”的重要论述,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,为质量认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,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,对质量认证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。
二是质量认证领域深化改革取得实效。着力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相继在强制性产品认证、认证机构资质审批、认证行政监管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,在工业产品认证、食品农产品认证、管理体系认证、服务认证等领域深化制度创新,完善质量认证制度体系,有效释放了制度红利,激发了市场活力。
三是质量认证服务发展广泛深入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,以国计民生为重点,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在全面发挥“保底线、拉高线”作用的基础上,着力在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网络安全、生态文明建设、脱贫攻坚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等领域加大工作力度,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,为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贸易强国作出了应有贡献。
四是质量认证市场秩序不断规范。确立了统一管理的认证认可监管体制,构建了“法律规范,行政监管,认可约束,行业自律,社会监督”五位一体相结合的监管体系,建立了一系列监管制度,推动质量认证走上了规范化发展之路。深入开展认证市场专项整治、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、从业机构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检查、认证有效性抽查等监管活动,坚决整治行业乱象,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,行业秩序持续向好。
五是质量认证国际合作全面推进。40年来,中国从国际上引入质量认证制度起步,逐步实现了由跟踪引进到同步发展的转变,并在局部领域开始领跑,在国际合格评定舞台扮演着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角色。中国累计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,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44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,77家国内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,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占全球经济总量95%以上的区域。